 
				  
				
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
					
						| 
						書號: | 
						
						ST045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中文書名: | 
						
						摧破金剛陀羅尼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譯者: | 
						
						法護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頁數: | 
						
						24頁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規格: | 
						
						30*10.3(cm)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定價: | 
						
						NTD200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出版日期: | 
						
						2002.2初版 | 
					 
				 
				
				本書識語 
				 
				  摧破金剛,梵名Vajra vidarana; vajra譯金剛; 
				vidarana是壞、裂、破、碎諸義,藏名:  ;   
				有時縮寫成  是摧毀、破壞毀滅之義。 
				 
				  漢譯名始於宋代,契丹國師中印度摩竭陀國僧慈 
				賢音譯《金剛摧碎陀羅尼》一卷,將陀羅尼真言音寫 
				傳入漢地,並首定「金剛摧碎」之名,其缺前後序跋 
				文,後竟傳承中斷;逮至元代沙囉巴 (1259-1314)除 
				重新音譯咒音外,另增譯緣起分之序品及流通分之功 
				德利益,自此方得全其始終經文,名《佛說壞相金剛 
				陀羅尼經》,定「壞相金剛」之名;史書上說沙囉巴 
				幼年依止大元國師帕思巴剃度出家,並從之修學諸部 
				灌頂之法,當時西藏有一名為制溫卜之師,以善巧焰 
				摩得迦密乘之要 (即大威德怖畏金剛修法)聞名於世 
				,帕思巴曾命其往學求教,青睞期許可見一斑,後受 
				元世祖詔,譯諸密要,除本經外,尚有《佛頂大白傘 
				蓋陀羅尼經》、《佛說文殊菩薩最勝真實名經》、《 
				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三卷》 
				、《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二卷》共五 
				部八卷,沙囉巴是藏僧,依藏文譯「壞相」,若勘以 
				印僧慈賢所譯「摧碎」及梵文原文,用「相」字似需 
				斟酌,晚近漢傳多譯為「摧破金剛」極佳,故此處沿 
				用是名。 
				 
				  摧破金剛為金剛手菩薩承佛威神力加持入金剛三 
				摩地,後藉金剛忿怒說其陀羅尼而傳世,在四部續中 
				屬事續,事續分總續及別續二類,此屬別續,在別續 
				中又分續部六門,其屬金剛種姓續,金剛種姓續又分 
				種姓主尊續、種姓主續、種姓之母續、忿怒男女續、 
				男女僕從續五部,此屬種姓之主續。依據陀羅尼續文 
				中有「諸經之根本」一句,故阿闍黎蓮華生傳授依事 
				續本頌之《摧破金剛五尊成就法》,阿闍黎佛密傳授 
				依行續開展《摧破金剛五尊壇城灌頂》等,另有阿闍 
				黎傑大利授依瑜伽續開展之《摧破金剛單尊一寶瓶》 
				成為巴哩譯師傳規 (  ),班智達摩尼班札(   
				)開創《青摧破金剛十九尊壇城灌頂》之傳規;此外 
				有瑜伽自在畢瓦巴依至尊金剛無我母教授而開展出無 
				上瑜伽續之十忿怒尊及六十四尊金剛使者女圍繞之摧 
				破金剛,傳予薩欽貢噶寧波成為「摧破金剛傳規」, 
				此外尚有白、青、青綠摧破金剛,寧瑪派教傳中亦有 
				無垢友傳承之白摧破金剛、黑摧破金剛十五尊,巖傳 
				法門中也有多種不同身姿顏色等各尊不同傳承及形相 
				之本尊普遍流傳於各教派,修法上主要用於去穢沐浴 
				,詳細功德利益參見經文文跋部分,此處不贅。 
				 
				  由於藏譯亦有不同翻譯版本,因此有時咒語經文 
				念誦或有差異,此處依據薩嘉派成就法總集所收錄之 
				版本為依據,漢文則以大正大藏經第21冊中所收錄版 
				本為根據植文對勘。本陀羅尼原文在元代藉由薩嘉派 
				大師沙囉巴的恩德,得以完整的傳入漢地,未及普傳 
				,僅留下漢文文字資料,睽違了七百多年後,今在此 
				將其原始本文重新藏漢合璧,在學術上本值廣作論文 
				探討其時代背景、意義源流、版本對勘、譯師譯法、 
				翻譯風格、經文對勘、考證意義,然就佛法本身看來 
				不過一場生住異滅之示現,在此便不搬弄精魂,惟在 
				對音部分另譯及加注羅馬對音符號,經文部分以注解 
				形式補充其義,祈願本法自此能長傳漢土,不復佚失 
				。 
				 
				法 護2002.2.1 
				註:識語中梵文,藏文及部份中文字體網上無法顯示 
				故, 詳請參攷正版書籍之識語. 
				註:又本網頁有著作權,資料引用請註明出處.  
				
				 
 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