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   | 
                 
				 
				  
				
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
					
						| 
						書號: | 
						
						ST040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中文書名: | 
						
						四加行講解本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著者: | 
						
						蔣巴雅旺洛覺仁欽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譯者: | 
						
						法護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頁數: | 
						
						110頁(含11頁彩圖)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規格: | 
						
						19.5*26.5(cm)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定價: | 
						
						NTD800 | 
					 
					
						| 
						出版日期: | 
						
						2001.7 | 
					 
				 
				本書識語 
				 
				  輪迴苦海,三界火宅,惟我本師釋迦牟尼佛先於 
				無量劫前發大菩提心,中歷三大阿僧胝劫積集福德與 
				智慧資糧,最後降生印度為義成太子,經捨位出離、 
				雪山苦修,在金剛座上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示 
				現圓滿成佛;為度眾生脫離苦海火宅,以所證無上觀 
				照一切法性如所有、盡所有之深廣智慧,順應眾生煩 
				惱差別,廣說八萬四千法門,應機逗教;而趣入佛法 
				修行之門,不外二途,一為理入、一為行入,理入在 
				於深解義趣,從而歎未曾有,歡喜信受奉行,此即是 
				《現觀莊嚴論》中所說:「鈍根隨信行,利根隨法行 
				」之義;另一「行入」則是依據法師、善知識或者經 
				論所教導六度萬行、老實念佛等方法一一遵照奉行不 
				渝,二種皆需藉聞思修,生戒定慧逐步開展成佛之智 
				,產生證德,終至成就大覺圓滿,雖分為二,實際上 
				殊途同歸;若只有聽聞、思惟,仍不免說食不飽的過 
				失,到頭一場空;若只有修行,不辨鵠的,亦難脫盲 
				修瞎練之弊病,因此二者並非獨立誖離而有偏廢,只 
				在起步先後不同而已,倘若二者能夠同時進行,則更 
				可事半功倍,迅速見效。 
				 
				  藏傳佛教傳承之中,以千餘年的光陰,投入無數 
				精英時彥,在實際修行的經驗當中,歸納出齊頭併進 
				、迅速見效之方法,放諸寧瑪(紅)、噶舉(白)、 
				薩嘉(花)、格魯(黃)各派皆通用的入門基礎課程 
				即是「前行」法門,並為銜接無上瑜伽之生起圓滿次 
				第即身成佛的礎石、命根。 
				 
				  各派大師教授甚深無上瑜伽密法時,一再闡述強 
				調「前行」相當於基礎,比喻為高樓大廈的地基,所 
				謂萬丈高樓平地起,闡明其重要,其實「前行」既是 
				基礎,亦是根本,是我們要與天魔、死魔、蘊魔、煩 
				惱魔四大魔軍決戰的食糧,大軍未至,糧草先行,其 
				後的正戒、正定、正慧三德的資糧都維繫在此。 
				 
				  具體而言,前行又分共通前行、不共前行,共通 
				前行是與聲聞、緣覺共同通用的先修法門,不共前行 
				則是大乘顯密教法所通用,在共通前行中有四法,名 
				為「迴心四法」,其意義是令我們沉溺於輪迴之心能 
				扭轉,迴心轉意心向正法;而觀修之順序依據噶當派 
				主張為暇滿難得、生死無常、業果不爽、輪迴過患, 
				後來的格魯派及學自噶當派的岡波巴大師所奠立噶舉 
				派修道次第、部分寧瑪派的教授都依循此次第;寧瑪 
				派中龍欽寧體傳承則將業果不爽、輪迴過患位置互換 
				,在先闡述完六道各趣的痛苦後,進一步揭示這痛苦 
				的來由,相當於聲聞乘中說「苦諦當知」之後,再知 
				「集諦當斷」之次序。 
				 
				  至於薩嘉派主張先後順序是輪迴過患、暇滿難得 
				、生死無常、業果不爽(或業及因果),之後教授發 
				心,其安設的理由是為了先了解我人所身處的輪迴情 
				況及真實痛苦,生起徹底厭離輪迴之心,思求得到解 
				脫而修行故首先講授輪迴過患;進入聞思實修正法後 
				,若不知珍惜珍重此身則往往虛度一生,故講授暇滿 
				難得以激勵珍重愛惜人生;若懈怠懶惰不除,則不能 
				精進努力,時修時斷,故說生死無常;雖知精進不懈 
				,若不知如理取捨行為則懞懂無知,仍造業不已,故 
				講善惡業果報應之業果不爽;又為成佛應先生慈悲菩 
				提心,故緊接在後教授。 
				 
				  在不共前行的次序安排上,各派皆同,以皈依、 
				發心、金剛薩埵修誦、獻曼達、上師瑜伽為主要教授 
				實修課題,為區別外道與佛教之分界、進入佛教之門 
				而傳授皈依;佛教中有小乘大乘,為簡別自利利他之 
				界限而傳授發心,以期迴小向大;為強力淨治無始以 
				來所累積罪業蓋障,藉由四力,結合自力他力淨治故 
				修金剛薩埵百字明觀修持誦;成佛需圓滿福德與智慧 
				資糧,故修世俗曼達積集有所緣的福德資糧,勝義曼 
				達積無所緣的智慧資糧;為了速得加持故修上師瑜伽 
				,為了同時結合理入與行入、理論與實踐並行,故每 
				項各重覆修十萬遍,如此可深植入自心,所以白刃加 
				頸仍能堅信三寶不捨,能捨身為眾生,能即身成就, 
				皆賴此前行為根本,而不是僅僅止於口耳知識,一遇 
				外緣橫逆,即狐疑不定,甚至背捨三寶,當下一念, 
				實源於此。 
				 
				  一般吾人稱前行為「四加行」,在薩嘉派中皈依 
				,發心、百字明,獻曼達與上師瑜伽合修,大禮拜可 
				結合上師瑜伽中合修,因此或可稱為四項,噶舉派以 
				皈依發心加大禮拜為一項,百字明、獻曼達、上師瑜 
				伽各為一項為四項,寧瑪派有些則在前述諸項中另加 
				施身法、遷識法,或其他單項合修;格魯派則另加水 
				供、造察察(泥拓小佛像)、金剛空行火供、三昧耶 
				金剛為「前行」,因此我們所稱前行為「四加行」並 
				不能通用各教派,實修「前行」所使用的儀軌法本, 
				亦因各傳承不同而有不共特殊之法本。 
				 
				  薩嘉派本來並無「前行」的法本,在實修時,依 
				據所修本尊喜金剛現證儀軌的法本中記載修積屬於前 
				行皈依、發心、金剛薩埵、百字明,另插入大元國師 
				帕思巴所編的《卅七供曼達》,即完成前行的需要次 
				數,直至近代德松仁波切在美國西雅圖教授時編出《 
				吉祥薩嘉派四加行作法‧二資糧善道》,才有獨立的 
				四加行的專屬儀軌法本;另有那爛陀寺堪布蔣巴雅旺 
				洛覺仁欽尊者著論闡述,即為本書之原始文論。 
				 
				  「前行」在實修中如此重要,然中國自古即大弘 
				淨土宗與禪宗,一講老實念佛、繫念淨土,一講不立 
				文字、明心見性,再加上漢地文化教育發達,知識水 
				平甚高,遂多有人捨前行直接修正行生起次第、脈氣 
				明點、大手印、大圓滿之舉;佛因材施教,本無拘泥 
				,只有契時契機,並無一成不變必須如何,然若就初 
				學入門、久修無驗、心性不定、妄念紛飛、欲循序漸 
				進有入手處,欲達前述各項效果、日起有功者,皆不 
				妨依此實修,必能從其中得到難以言喻之加持覺受。 
				 
				  有鑑於前行實修的必要性,寧瑪派中龍欽寧體傳 
				承、噶陀、敏珠林、白玉、敦珠新寶藏等傳承、竹巴 
				噶舉、噶瑪噶舉、格魯派等皆已有前行儀軌譯出面世 
				,相信有更多傳承的前行儀軌業已譯出,尚未公開流 
				通而已。 
				 
				  在此,本書全名為《無上金剛乘道之共通與不共 
				前行導引次第‧解脫一切智道燈》內容分依止善知識 
				、共通前行、不共前行三大部分,由於修習正法中雖 
				有顯密二宗,然皆需依止上師善知識得經論實修教授 
				故先授依止善知識,如何觀察辨別合格的善知識,如 
				何具備成合格弟子的條件,如何依止親近善知識,及 
				依止善知識的利益,未依止之過患;第二部分講共通 
				前行內容已於前文述及,第三部分講解不共前行,又 
				有總體喜金剛之前行,及其他大威德怖畏金剛、金剛 
				瑜伽母那洛空行、觀世音等前行,前二部分有相關資 
				料可參攷,如《三現分》、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、《 
				龍欽心髓導引文》、《了義炬》,故漢譯時僅節錄不 
				共前行中無二續王喜金剛口訣派傳規之甚深耳傳不共 
				前行總體廣說部分 (p.390-567),這是與藏文原文有 
				別之處,故在漢譯書名上亦僅標明「不共前行」部分 
				,書中所註明“法本”或“前行法本”及頁碼是專指 
				德松仁波切所編《吉祥薩嘉派四加行作法‧二資糧善 
				道》,望讀者有識存查。 
  
				法 護2001.7  
				註:識語中梵文,藏文及部份中文字體網上無法顯示 
				故, 詳請參攷正版書籍之識語. 
				註:又本網頁有著作權,資料引用請註明出處.  
				 
   |